心理百科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百科 > 正文

积极心语 | 如何培养希望

日期:2024-04-25作者: 浏览量:

培养希望,成就梦想

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

——尼采

我们通常说“可以看到希望”,希望是一种美好未来的结果。当我们能看到希望时,似乎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可能性,做事更有动力。“还是有希望的,加油!”

1991年,著名心理学家查尔斯·斯奈德(Charles Snyder)提出了希望感理论,他认为希望感包括“意志”和“策略”这两个

成分。希望感不是心灵鸡汤或者让人觉得愉快的一种感觉,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认知动机系统。希望是一种有目标,有意志,有方法的积极心理状态。

心理学研究发现,希望感强的人不只意志坚定、目标明确,发散性思维也强一些,他们对工作更加负责任,而且对每个想法都有更细致的分析,更有计划性和执行力,在遇到挫折时,有足够的毅力战胜挫折,把挫折看成是成长的契机。

希望感强的人更积极乐观,但希望感与乐观还是有些不同的。乐观只是一种相信事情会变好的积极心态,而希望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事情变得更好。

希望还有助于改善新生的学习适应,提升学业成就。

希望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让人生活的更幸福。因为希望可以缓解心理痛苦,更能忍耐痛苦,降低烦躁情绪,对压力有缓冲作用,减少疲劳感。

那要如何培养希望感呢?

培养目标导向思维

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比如“今天要背多少单词”,“一个星期运动几次,跑多少公里”,“本学期每门课都要拿到优秀”。有了具体目标,我们还需要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行动策略来实现目标,并且可以随时观察自己的进步,从而不偏离行动方向。把大目标分解成每天可以做的小目标,每天打卡。

“做计划,定目标”很容易,坚持不了几天打回原形也是常有的事儿。这个时候你是不是会对自己说:“哎呀,算了吧,就知道自己坚持不了几天,像我这样的人还是佛系一点吧,躺平躺平。”真的是自己没毅力,不自律呢还是目标设定不合适呢?

斯奈德认为,最好的目标是那些可以实现又不那么容易实现的目标。为此,他提出了设定目标的“SMART原则”,即我们设定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specific)、可以测量的(measurable)、可以实现的(attainable)、有关的(relevant)、有时效性的(time-bound)。

现在来检查一下你的目标吧,看看目标有没有设定好。

找到成功的方法

设定目标后,我们还要对自己发起挑战:除了常规方案,还有没有实现目标的其他路径和方法?这种开放性思维有两个优势:一是提高效率,通过比较,选择最高效、最容易命中目标的方法去执行;二是保持弹性,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拥有替代性方案就不会自乱阵脚。

落实行为的改变

“心动不如行动。”目标制定好了,方法也找到了,那就行动起来吧。高效的时间管理是确保完成任务的必备条件。你都在使用那些高效时间管理工具呢?高效时间管理必备神器app推荐给大家:番茄ToDoTodo List,滴答清单、倒数日、极简代办、日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