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筑梦·铸人”学生资助专项主题教育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为推动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着力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知恩感恩、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助学·筑梦·铸人”之“榜样前行 梦想起航”争先创优教育月,值此我们将推出学校资助育人领域典型师生系列优秀事迹,供广大师生学习。
核心摘要: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闻敏玲、王铮两位老师,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坚持“扶困”与“扶志”相结合,在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精神成长和综合能力素养提升的培养,把育人化作培植一粒种子,定期浇灌、精心呵护,为学生成长提供充足养分,助推困难生全面发展,逐梦精彩人生。

闻敏玲老师

王铮老师
教育扶贫是阻断困难家庭代际贫困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保障型资助体系的逐步完善,现在的高校学生基本上都解决了最底层的温饱需求,他们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从发展型资助角度来看,单纯的经济资助只是一时的帮扶手段,最终目标还是让学生能够全面成长成才。相对应地,发展型资助育人是建立在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型需求,助推困难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案例背景资料
(一)基本信息
小玲,女,21岁,汉族,非独生子,湖南衡阳人,大二年级学生,班长,入党积极分子。
(二)身心状况
身高160cm左右,体形偏瘦,黑眼圈严重。
(三)学习情况
刚入校时,专业课程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但自己从不放弃,对自己要求高,经过一学年努力,大二学年成绩排名年级第一,之后的每学期保持成绩排名年级前三。
(四)性格特点及人际交往
自尊心强,性格开朗,积极向上,乐观进取;擅于与人沟通,乐于助人,组织力、凝聚力、执行力较强;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强;细心细致,会照顾到班级每位同学。
(五)原生家庭情况
父母离异,母亲外出打工,从小跟随外婆长大,爷爷奶奶常年患病,母亲患有糖尿病、肺结核,继父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前期做手术欠下巨款,肝病再次复发,正在治疗中。
二、案例描述
2021年4月6日晚23:08,辅导员收到小玲的QQ留言:“老师,我想申请贫困生,我家的经济压力挺大的......”了解基本情况后已经是深夜凌晨,辅导员安抚小玲情绪,并约好第二天到办公室当面了解详情。次日,小玲来到辅导员办公室,作为班长,平日经常来办公室的小玲,这次仿佛有些“胆怯”,与辅导员深入交谈后,坚强的小玲眼眶中不停打转的泪水还是流了下来。
小玲家中爷爷奶奶患有疾病,都需要常年吃药,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妈妈打零工,妈妈本就患有糖尿病,2021年又患上了肺结核,工作被辞退,且需要每天吃药维持,大学以来小玲的学费、生活费主要靠自己寒暑假打工兼职赚取。
2021年的寒假,小玲只在过年期间回家两天,其余时间便在一家烤肉店打工,每天早上六点不到便到店里开始备餐,过年期间生意繁忙,有时晚上忙到零点才下班,黑眼圈也是寒假熬出来的。但在结算工资的时候,老板只支付了一部分,扣掉了一部分,小玲只拿到了微薄的工资。返校后,又因疫情常态化防控,小玲无法经常请假出校做兼职,仅靠寒假打工的一点薪水,很难支撑到暑假,哪怕一天只吃一顿饭,小玲也尝试过向妈妈要生活费,但每次都会被妈妈骂一顿,然后象征性的给一点,妈妈表示小玲成年了,应该自食其力,家里没有经济能力支撑其上学费用。直到那天,连每天一顿饭都很难吃上的小玲,支撑不下去了才找辅导员求助。
三、案例分析
高校贫困学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往往肩负着学习和工作双重压力,为了保障基本生活,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兼职工作上。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高校贫困生更容易出现自卑、焦虑、自闭等消极心理特征。小玲的案例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经济方面
产生问题最本质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原因。由于家庭贫困,家人多病,父母离异,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母亲也患病,家里没有正常收入来源,没办法和其他同学一样享受正常的衣食住行,该同学除了本身的学习压力之外,还要承担更多的经济压力,学费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又得为每个月的生活费奔波。
(二)心理方面
该生自尊心强,又是班长,很自立自强,有问题自己扛,表面坚强,内心还是需要关注的。她从没跟室友提起过自己的经济困难,室友一直以为她的生活费也是爸妈给,生活开销能正常支出。该生属于积极阳光型,她并不觉得自己家里贫困是丢人的事情,坚定靠自身努力能让自己生活的更好,正是心理上的积极向上,才支撑她坚持下去。
(三)生活方面
该生每天早饭不吃,午饭吃一半,留一半晚上吃,当室友问起时,自己总说午饭打多了吃不下,丢了浪费。年龄20出头的女生生活上衣服、配饰、包包、美妆、零食等方面开销较大,与同寝室同学相比,该生也想靠自己的努力买上自己喜欢的东西,她虽然不攀比,但心理上会有落差感,也会想办法掩饰自己的欠缺。辅导员从室友方面了解到,该生平时也会网购衣服,买些零食,吃零食比吃饭多。
(四)亲子关系方面
该生父母离异,爷爷奶奶常年患病,继父也患病,无正常劳动能力,无固定收入来源,生父没有再联系,她深知母亲的不易,所以也没有找家里要过生活费,直到自己确实生活有困难了,才向妈妈开口要生活费。但其母亲对待她的态度不是很关切,并批评女儿要生活费的行为,最终象征性的给两百元,这个年龄向家里要生活费这样正常的事情,却造成了家庭关系紧张。所以,该生其实没有很温暖的家庭亲子氛围,在成长阶段,缺少关爱。
四、案例解决过程
该案例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将资助工作原理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理相结合,根据受资助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经济资助、心理帮扶、精神扶贫、学业辅导、科创竞赛、生涯指导、创业实践、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有效融合展开长效精准帮扶机制。
(一)破土——经济资助,解决实际困难
针对小玲的家庭情况,当下学期学院帮助其向资助中心申请临时困难补助,解决她暂时的温饱问题,第二学年根据相应流程,认定该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地申请低保。
同时广开渠道,鼓励她参与学校的勤工俭学岗位,通过劳动付出换取报酬补贴生活。学院联系总务处安排小玲体检,办理健康证,最后在食堂窗口勤工俭学,每天午饭和晚饭时间工作,提供工作盒饭,既解决小玲实际经济困难,同时从生活实践中教育学生,只有付出辛苦才会有回报,切实体会到作为大学生,只要愿意努力、能吃苦、勤奋工作,生活终会好起来。
(二)生长——精神扶贫,坚定自立自强
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坚持“扶困”与“扶志”相结合。辅导员通过谈心谈话、宿舍走访、家庭访谈等方式,更深入了解小玲学习、心理、思想以及家庭情况,走进小玲的内心,与她建立了友好信任关系,对其进行正面引导,疏解其心中焦虑、不安等情绪。
同时,认可、表扬小玲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自立自强精神传播给班级同学,教育其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回报社会,让小玲真正懂得感恩、爱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性格,真正发挥国家资助育人的功能。
(三)发芽——提升综合素质,促进成长成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玲刚开始学习较吃力,辅导员平时多关注其学习情况,请任课老师在专业课上对其进行关注,并在班级设立学习互助小组,帮助解答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困惑,改善小玲的学习状态,获得前进的动力。
小玲作为班长,辅导员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小到收集表格、整理文档,大到组织活动、团建,在老师的鼓励下,小玲带领班干部做好班级班风、学风建设,活跃班级氛围,融洽同学关系,班级同学纷纷添砖加瓦,该班级获得2021年度“五四表彰”红旗团支部荣誉,小玲也陆续获得了2021学年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奖、2022年优秀共青团干、2021年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荣誉。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增强了小玲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存在感。
2020年10月小玲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2020年12月小玲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她用情用心服务同学,多次主动参加清理包干区、地铁引导、打扫实训室、校园绿化剪枝、水韵农场种植等志愿者服务活动。
同时结合小玲的专业,为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能够明确奋斗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大一下学期,小玲选择加入创新创业团队,不怕吃苦的她,逐渐发现自己其实挺适合也挺喜欢创新创业,她与团队成员注册成立了信息技术类公司,并入驻学校“水韵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和小伙伴们不停发现痛点、解决问题,2021年正式上线“橙创校园”——综合性大学服务平台,从软硬件开发到筛选供应商、谈价议价、物流配送、商品质保、营销推广等各环节,小玲倾力投入,创业的过程也是她宝贵的成长过程。课外时间小玲与团队团学在学校操场摆起地摊,组织小游戏,卖一些生活日用品。小玲虽然缺乏创业经验,但还是能赚取一些报酬,补贴生活花费,在同学们的眼里已经是个“小老板”了。
2022年暑期,小玲跟随辅导员的社会实践队,踏上“圆梦工程”专项行动,关爱留守儿童、助力七彩假期、推广普通话、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她总说自己从不觉得自己家庭贫困可怜,现在长大了,有能力了,她想去帮助更多贫困地区的弟弟妹妹。
五、成效及反思
(一)开花——未来可期
经过一系列的帮扶、育人工作,小玲的越来越积极阳光,第二学年学习成绩排名年级第一,正在准备专业比赛和互联网+、挑战杯等赛项,将班级管理提升到新的台阶,班风、学风好,人际关系融洽,并有毕业支教的想法。2021年的交院育人故事“听他们说”征集中,小玲将自己的励志故事讲述出来,深深感染着师生。
(二)反思
一是精准认定是基础。发展型资助的对象除了在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会有家里出现变故致贫。因此做好第一步的精准认定是推进发展型资助的基础。在传统认定程序的基础上,可结合大数据(如餐卡消费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精准认定。在认定结束后,也应有情况再收集和反馈的过程,通过学生、院系和学校等途径,利用日常观察和家庭走访等方式,跟踪学生真实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加强认定结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二是育人方向是核心。资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育人效果。学校在通过助学金发放、临时困难补助、送棉衣计划等常规资助手段满足困难学生的保障型需求后,偏向育人的发展型需求就更加值得重点关注。
三是思想引领是结果。通过上述做法,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引领。在资助文体爱好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全面发展;在资助学生家长参加毕业典礼时,加强学生毕业仪式感的同时,增强感恩教育;在组织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拓宽视野,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对乡村振兴的信心;在发放一次性就业创业补贴和中西部基层就业补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基层就业导向,敢闯会创,立鸿鹄志于乡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