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筑梦·铸人”学生资助专项主题教育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为推动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着力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知恩感恩、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助学·筑梦·铸人”之“榜样前行 梦想起航”争先创优教育月,我们将推出学校资助育人领域典型师生系列优秀事迹,供广大师生学习。
核心摘要:交通工程学院辅导员胡群老师,坚持“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对家庭经济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强化价值育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成才。

胡群
一、案例描述
小李,男,交通工程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19级2班学生。据了解,该生家庭经济困难,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年幼时因为一场重病导致腿部肌肉萎缩,落下残疾,母亲也在肿瘤切除手术后身体每况愈下,整个家庭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仅仅靠在学校门口摆摊卖早点和拿政府的补贴勉强维持生活。在校期间,班级的外出聚会之类的活动也是从来不见他的参与,总是会在路上看见他孤零零一个人的出现或者是一个人在食堂就餐。该生深知家庭的不易,暗自下决心,要用知识改变命运。
二、案例分析与处理
1.案例分析
从案例描述中可以得出两个要点:一是该生属于建档卡贫困户。并且因为家庭贫困导致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二是该生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现状、改变自己的命运。
2.案例处理
在生活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向该同学讲解国家对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一系列资助政策,指导该生如何申请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针对学费压力如何走绿色通道,帮助该生顺利完成学业。
在思想上:该生的思想进步较快,一心向党组织靠拢,刚刚进入大学便向我询问了入党的相关事宜,在军训结束后便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通过谈心谈话,对其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其要努力学习,自立自强,做励志诚信之人,做感恩担当之人,以优异的成绩回馈社会。
在学习上:平时经常关注他的学习情况,请相关任课老师在专业课上对其进行帮助,并选派他的室友与其结成学习小组,帮助解答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困惑,可以获得前进的动力,起到共同进步的作用。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为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鼓励他参加各类大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明确奋斗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在心理上:我通过深入学生寝室,深入课堂的方式鼓励其正视生活中的坎坷,通过自己的努力,结合学校的资助体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做到生活无忧,学习无忧,从心理上疏导其孤僻的性格,让该生充分感受到国家、学校、老师、同学对他的关心和关爱。
三、工作成效
通过对该生生活、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帮扶和引导,他很快的成长起来了,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习方面,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绩排专业第一,并获得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等。平时也非常注重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于2020年12月的第三届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升拓杯”学生无损检测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三等奖”,“理论三等奖”等多项大奖;2021年10月他再次参加了第四届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升拓杯”学生无损检测技能大赛,在这次比赛中他荣获“团体三等奖”、“理论竞赛二等奖”等多项大奖。同年11月他又于第十三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公路养护工赛项(学生组)湖北赛区预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该生在得奖之余没有忘记学校和老师的教导,自告奋勇的做下一届学生专业大赛培训小老师角色,通过总结自己的学习和大赛经验,指导学弟学妹们的专业技能,以减轻老师的工作压力,回报国家的帮扶和学校的栽培,常怀感恩之心,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思想觉悟。他作风正派,为人诚恳而率真,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出众,在各方面都起到了表率作用,2021年6月该生以优异的表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他始终相信成功没有快车道,幸福没有高速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不倦的努力和奔跑;所有幸福,都来自平凡的奋斗和坚持,由于综合表现突出,在2022年荣获湖北省直机关工委勤学上进类“向上向善好青年”的称号并被多家媒体报道。
四、工作方法和案例启示
1.政策宣传要到位
在每年的资助工作开始前我都会自己先研读资助文件,看看有没有新的变化,
只有对政策做到了然于心,才能更好的做好资助政策宣传。在多年的资助宣传工作中,我一直运用从集体宣讲到个别解读的方法:一是在班级集体做宣传。利用班会的时间先在班级里宣读资助原件,再对原件的重点进行解读,最后给出时间自由提问,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一一给出准确解答。二是充分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多渠道分散宣传,保证人人都知晓。三是针对个别对政策有疑问的学生,一对一的单独做资助政策讲解。
在做政策宣传解读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当入学有困难时,如何申请助学贷款、免学费等;当生活有困难时,如何申请助学金、奖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让每一名学生都了解学校的勤(勤工助学)、助(助学金)、贷(助学贷款)、补(临时困难补偿)、奖(奖学金)、免(学费减免)+ 绿色通道的资助工作体系,了解国家在资助政策上已实现“三不愁”,即入学前不用愁、入学时不用愁、入学后不用愁,保证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资助程序要严谨
首先,要设立贫困生评议小组。在学院设立资助工作组的同时,班级要通过班会选出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成员,小组成员除了辅导员、班主任以外,为了保证评议工作的公正,贫困生本人采取回避原则。尽量做到每个寝室都选出一个评议小组成员,切忌不能集中在某一个寝室里面出现多个评议小组成员,否则后期会出现评议过程中的不公正性。在评审前要告诫评议成员,此评审工作的开展,要严格按照程序,在评审小组的范围内进行,不要泄露贫困生隐私。选出成员后要在班级公示三天,如果对评议小组成员有异议的可以单独找老师反馈,确实有不合要求的成员要及时更换。
其次,在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注重“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除了贫困生资源库中的学生和自己提交材料的学生外,日常生活中较为节约的学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这类学生要通过侧面打听和单独沟通的方式去了解具体情况,这样就才能保证班级资助工作不落下任何一个贫困生。在资助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对申请人的信息进行收集,收集的信息要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并且根据信息审核标准划分成不同的资助类型。在评审中,要注重发挥评审小组的民主评议功能,辅导员要严肃认真组织民主评议,所有成员发言要有记录,最后,评议结果一定要进行公示,确保无弄虚作假行为。
最后,在公示时间内对结果有异议的逐级反映渠道也要告知学生,引导学生有问题要通过正确的渠道和方式来反映解决问题,通过及时有效地处理,可以缓解学生的不满情绪,提高学生对资助工作的认可度。
3.心理疏导要及时
资助育人和心理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需要密切联系、相互协作,共同提高育人工作实效。大学新生入学之初,在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往往存在不适应的问题,受家庭经济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比普通学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有一些学生的家庭经济环境相对较差,内心自卑、焦虑、敏感、封闭,一部分人担心申请资助会被看不起,从而会放弃被资助。对于因为贫困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学生, 如果在贫困生认定阶段没有主动提出贫困申请, 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信息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使得贫困生能及时获得应有的经济资助, 防止贫困生因为个人原因而错失资助机会, 促使贫困生认定工作做到全面细致准确。
鉴于此,辅导员应该要定期与贫困生谈心谈话,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要长期持续地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不同资助阶段的心理变化和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状态,一定要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帮助其解开心结, 不要让经济资助成为其思想负担。引导学生遇到问题积极面对,正确看待资助与受助的关系,能够让接受资助的贫困生感受到心理上持续的关怀, 有利于贫困生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 缓解其心理压力,真正实现从经济脱贫到心理脱贫。
4.价值导向要突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创新项目、技能大赛、志愿活动等,达到知行合一,培养自立自强精神和独立自主能力,提高专业和职业素养,促进综合素质能力发展。
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资助,解决贫困学生经济上的困难,而是要把资助和育人工作相结合,通过资助工作实现育人功能,促进贫困生的发展和成长。资助工作中必须突出价值导向功能,在全校乃至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价值导向作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奉献互助、感恩回馈的精神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贫困生中树立资助励志典型。
五、结语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关心、了解每一位学生,才能与他们建立严而有格,宽而有度的师生之谊,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内心的真正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因性施教,最大限度的发挥贫困生的个人潜能,使每名贫困生都能乘坐资助育人之船,成长成才,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