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资助 > 资助育人 > 正文

2023年“助学·筑梦·铸人”资助育人案例(一):校企联合,资助育人

日期:2023-06-02作者:刘晓艳 浏览量:

“助学·筑梦·铸人”学生资助专项主题教育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为推动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着力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知恩感恩、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助学·筑梦·铸人”之“榜样前行 梦想起航”争先创优教育月,我们将推出学校资助育人领域典型师生系列优秀事迹,供广大师生学习。

核心摘要:船舶与航运学院辅导员谢安乾老师,坚持“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一对一指导困难生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发挥校企育人合力,为学生学业发展注入长足动力,翻开人生新篇章。

谢安乾

一、案例介绍

小曾(化名),男,就读航海类专业,来自农村,父亲经营一家小卖店,母亲无业在家,身患慢性疾病,家中还有一个妹妹,家庭经济较为困难。起初入学时小曾乐观开朗,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活动以及学科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大二上学期开学后,小曾性格突变,沉默寡言,时常不由自主哭泣,十分焦虑。辅导员老师发现后,与其谈心谈话,小曾这才说道母亲目前病情恶化,家庭经济压力较大,他一度想要退学回家照顾母亲,但因为近期需考取专业适任证书又十分纠结自己是否应该回家。小曾的父亲希望他能够坚持完成学业,小曾不忍父亲一人支撑他的学业和家庭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巨大,无心专注于学习,对未来也失去憧憬和希望。

辅导员老师首先帮助小曾疏导情绪,解决其现有的经济困难,帮助学生申请国家助学金,随后与小曾一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恰逢小曾专业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班级,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以及报销后续各项考证费用,毕业后即可前往对口企业入职,老师鼓励小曾参加此班级,小曾重拾勇气,积极准备该班级的面试。

二、案例定性分析

家庭环境深刻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小曾家庭中母亲病情的恶化和家庭的经济压力对小曾的内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再加之考取适任证书的压力,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随之而来。通过与小曾父亲沟通发现,小曾是个报喜不报忧的孩子,通常给人表现出十分坚强、乐观的一面,不愿意麻烦别人,不愿意把心理压力倾诉于他人,包括自己的家人、老师、朋友和同学,这致使小曾心理负担愈加沉重,这也是小曾大一学年没有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原因,长期如此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小曾的生活和学习。综上分析,这是一起学生因家庭贫困引起的学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

三、问题关键点

1.小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母亲病重导致家庭经济情况困难,当务之急是在学校资助相关政策范围内帮助小曾解决眼前的经济困难。

2.小曾身上存在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家庭经济困难情况下而衍生出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眼前的经济帮扶只是治标,后续的心理帮扶才是治本,治标更需治本。

3.扶贫扶智更需扶志。如何在经济帮扶、心理辅导的基础上对小周开展激励教育,在校企合作培养的订单班中,发挥校企双方的力量,帮助其建立自信心,翻开人生新的篇章,才是实现资助育人的关键所在。

四、案例分析与解决

作为平时最为关注学生日常的辅导员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已经遇到或可能遇到的不同问题采取及时、适当、有效的措施。针对于小曾同学的情况,我从以下3个方面去沟通和解决:

1.精准把握资助政策,引导学生转变观念。首先要让小曾同学明白国家出台资助政策的意义,引导学生转变观念,申请助学金是帮助家庭解决现实问题,并不是麻烦别人。国家设立助学金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助学金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还是一份温暖的关心和关怀。鼓励小曾申请助学金,并将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的评选办法、标准、金额给为他进行讲解,鼓励他发奋学习、通过奖学金也能减轻家庭压力。通过以上举措,让曾同学感受到国家奖助政策的关怀,感受到来自学院的关爱,感受到身边人的关心。

2.关爱学生身心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是导致小曾焦虑的主要原因,我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切入,给予他最大的帮助,减轻心理精神压力。帮助小曾联系学工助理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小曾学习办公软件的各项操作,课余时间学工助理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让小曾感受班集体如家一般的温暖。鼓励他踊跃参与乒乓球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不定期与小曾谈心,下寝室了解他的日常情况,与其父亲保持联系,告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其父亲多鼓励和关心他。学习上嘱托班主任老师多指导、多关心。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小曾大二期间综合成绩排名第二,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3.灯塔引领卓越启航,规划未来出彩人生。小曾通过老师的鼓励,认真准备面试进入了校企合作订单班。校企合作的企业不仅为成绩优异的同学设置了奖学金,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还有单项的助学金。学校聘任企业选拔的优秀技能人才作为职业导师,企业职业导师根据自身的经历,言传身教,指导小曾制定自身职业规划,拓展了小曾的职业视野。企业同时参与学生日常管理,根据企业文化开展系列活动,如文明寝室评选、团队拓展建设、职业技能讲座、企业参观等,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企业职业导师定期参加订单班班会、团会。不定期通过电话、线上等方式实现与学生双向交流。如指导学生学业、定期指派任务、学生定期汇报学习生活状况等,让小曾感受到来自社会来自企业的关爱。订单班的同学会提前上船实习,在船期间,共建企业安排在船的船长、轮机长与其签订“师徒协议”。“师”负责指导“徒”的专业知识学习及安全生产生活常识,并帮助“徒”提升海上生活适应能力;“徒”需要做到听从“师”的指导,落实并完成“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生产任务。企业的一系列举措帮助小曾树立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重拾学习动力,提升从业信心。

五、案例成效

通过经济帮扶、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帮扶措施,小曾从一开始身陷焦虑心理状况逐渐恢复乐观开朗;家庭方面,母亲病情逐步稳定,定期复查,小曾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学习方面成绩进步明显,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荣誉,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在职业发展方面,在企业职业导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小曾目前通过船员适任考试,已经上船实习,成为一名实习船员,时常跟老师分享在海上的生活。小曾的生活逐渐走上正轨。

六、案例启示

1.做好资助宣贯、善用大数据、善于观察,实现精准资助。小曾同学的情况不是个例,那么如何能够在保护学生尊严的基础上,给贫困生送去温暖值得深思。首先要做好资助政策宣贯,利用班会、团会传达国家资助政策,认真讲解学生资助相关文件,对“奖勤补助免”政策精准把握尤为重要;善用大数据,某高校针对学生饭卡刷卡记录的一段时间进行了数据分析,将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同学列为资助对象,直接将补贴款打入学生饭卡,学生无需填表申请,不用审核。未来可借助大数据分析学生消费行为实现精准资助;善于观察,善用学生干部,对于开学、期末、重要节假日等关键节点,发挥寝室长、心理委员等学生干部的作用,针对情绪有异样的同学及时上报辅导员老师,同时老师要勤下宿舍,掌握学生情况,与学生做知心朋友。

2.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相结合。原生家庭的环境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往往更敏感、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在实际资助育人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将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与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相有机结合。心理问题不解决,从根本上来说不能达到资助育人的实效。解决贫实际问题与心理问题不是割裂的、机械的,二者应是有机结合、互为表里和相互促进。富有温度的关爱与帮助,比平时毫言语苍白的说教要更具有实际教育效果,更有利于实现资助育人的初衷。

3.提高校企合作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丰富校企合作资助内容,除了给予学生提供奖助学金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心志培养的指导帮助。例如分享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传授职业知识与实战技能,提供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的有效融合。后续企业邀请受助学生前往企业参观,了解企业发展历史,感受企业文化,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学校一同指导开展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类的爱心活动,发挥受助学生对社会的“反哺”作用。

在寒暑假,企业则为贫困生提供见习、实习岗位,共建校外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