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小张,入校以来比较内向,言语不多,班上各项活动参加不积极,与其沟通时也不愿透露太多个人与家庭信息,宿舍与班上同学只了解到其平时很节俭,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困难生身份认定工作开展时阅读小王的上交的材料,也听了评议小组对于小王日常生活的描述,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母亲有智力缺陷,只能进行简单的家务,二级残疾,全家靠父亲一人在外打零工务工养家糊口,生活十分不易。小王自己也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一直不自信,进而有些内向。
育人措施:第一,畅聊生活学习,开启心灵之门。我主动找到小王深入谈心,通过聊学习、生活、未来规划逐步打开心扉,了解其家庭困境后给予积极引导。强调“家庭出身无法选择,人生道路可以自塑”,帮助其建立改变命运的信念,用温暖对话消解自卑心理,搭建家校情感联结的桥梁。
第二,鼓励多元发展,锤炼综合能力。我鼓励其突破舒适圈,通过多上台发言锻炼口才,多参与活动培养应变能力。同步引导明确职业规划,在班级管理中委以重任,让其在组织协调、事务处理中积累经验,逐步从怯懦内向蜕变为独当一面的班级负责人。
第三,关注未来规划,助力梦想启航。我持续跟踪培养成效,见证其从“不敢发声”到统筹班级事务的成长轨迹。支持专升本、考研的进阶目标,最终以专业课接近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公办本科院校。学生主动反馈的升学喜讯,印证了育人措施激发的内生动力与成长潜能。
经验感悟:用心扶志,用爱引航。资助工作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大学梦,使其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有了摆脱贫困的能力,通过高等教育的熏陶,增长见识,提升能力,毕业以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整个资助工作中,感受到了受助同学的改变。感受到了他们从自卑到自信,从无助到坚强,从对未来的迷茫到勇于担当。学院的每一位老师深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依旧秉承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信念,落实工作责任心。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实在在得到国家、学校的资助,感受党和社会给予的关怀。

许海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