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小胡(化名),艺术学院学生,高中主修日语导致英语基础薄弱,专升本考试中面临英语学习重大挑战,备考期间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创业阶段遭遇资金短缺、资源不足及市场经验匮乏等困难,项目推进受阻。
育人措施:第一,心理疏导与学业指导并行,化解压力筑根基。面对小胡因英语短板产生的焦虑与自我怀疑,辅导员通过定期谈心谈话,深入了解其学习困境与心理动态,针对性制定英语提升计划,帮助其分解备考目标。同时,结合日语学习经验,引导其建立跨语言思维,将外语学习压力转化为动力。在备考关键期,辅导员通过正向激励、阶段性复盘等方式,强化其自信心,使其在持续挫败中仍能保持坚韧心态,最终攻克英语难关。
第二,政策扶持与资源整合并举,夯实发展硬保障。依托国家资助政策,辅导员协助小胡申请助学金,缓解其经济压力,使其专注学业与创业筹备。同时,联动学校创业指导中心,为其匹配产教融合课程、创业导师资源及校内孵化平台,打通“理论+实践”双通道。通过精准对接政策红利,辅导员助力其高效获取营业执照申办流程、市场调研数据等关键信息,为创业初期扫清制度性障碍。
第三,实践赋能与平台搭建共促,点燃创新内生力。针对小胡的创业需求,辅导员推动其参与校内外创业大赛、路演活动,以赛代练提升项目策划与团队协作能力。结合艺术学院专业优势,引导其将设计思维融入市场推广,打造差异化创业方案。学校提供的创业基金与办公场地支持,辅以辅导员推荐的行业资源对接,使其在资金、空间、人脉三重维度获得实质性突破,成功迈出创业第一步。
第四,人格塑造与长远规划并重,引领成长大格局。在小胡取得阶段性成果后,辅导员持续关注其价值观养成,通过典型案例分享、社会责任主题班会等活动,强化其“创业为民”的使命感。同时,引导其制定职业发展五年规划,将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学校资助育人体系中“扶志+扶智”的理念,通过辅导员的日常渗透,最终转化为小胡“反哺社会、传递温暖”的自觉行动,彰显育人长效性。
经验感悟:资助育人需兼顾“输血”与“造血”。未来工作中,应更注重个性化需求,通过学业补弱、创业资源匹配等精准帮扶解决学生现实困难,同时强化精神引领与能力培养,激发其内生动力。以小胡为例,经济援助缓解其生存压力,但真正推动蜕变的,是持续的心理支持与资源赋能。唯有将物质保障、情感关怀、实践机会深度融合,方能培育出既具专业技能又心怀社会责任的创新型人才。

孟大阔老师(左一)与学生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