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小李(化名)是来自一个偏远农村家庭的男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以维持生计,小李自小便与祖父母相依为命。性格内向且胆小的小李,在学习上一直勤奋刻苦,但由于资源有限,他的成绩虽然排在学校前列,但总成绩并不高。高中毕业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到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求学,成为了村里少有的大学生之一。进入大学后,小李很快便感受到了经济压力。高昂的学费、生活费以及日常开支让他倍感焦虑。他不敢向同学提及自己的困境,总是默默承受着一切。由于性格原因,他也不太愿意主动寻求帮助,这也使得他的大学生活初期充满了挑战和不安。
育人措施:第一,深入了解,建立信任桥梁。辅导员老师首先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与班级同学的交流,初步了解了小李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随后,辅导员主动邀请小李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谈话,创造了一个安全、无压力的环境,让小李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在谈话中,辅导员耐心倾听,用同理心去理解小李的处境,逐渐建立了师生之间的信任桥梁。
第二,综合施策,缓解经济压力。针对小李的经济困难,辅导员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他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协助小李申请国家助学金、学校励志奖学金以及各类助学金项目,确保小李能够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以完成学业。另一方面,辅导员还帮助小李寻找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如图书馆助理等,让小李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劳动赚取一定的生活费。此外,辅导员老师还向院领导反映了小李的情况,向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交了申请,争取到了临时困难补助等额外支持。
第三,心理疏导,树立自信心。意识到小李性格内向且胆小可能对其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辅导员特别注重对他的心理疏导和自信心培养。他邀请学院负责心理专项工作的老师为小李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小李认识并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同时,辅导员还鼓励小李参与各类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如学生会工作、志愿服务等,让小李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逐渐树立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第四,提供平台,促进全面发展。意识到小李性格内向且胆小可能对其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辅导员特别注重对他的心理疏导和自信心培养。他邀请学院负责心理专项工作的老师为小李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小李认识并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同时,辅导员还鼓励小李参与各类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如学生会工作、志愿服务等,让小李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逐渐树立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经验感悟:个性化关怀与精准帮扶是不可或缺的。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和成长需求。因此,在学生资助工作中,仅仅提供经济上的援助是远远不够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不仅要解决经济困难,还要关注到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做到“扶困”又“扶志”,形成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全方位与个性化关怀。

李良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