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助学·筑梦·铸人”资助育人案例宣传:
在逆境中璀璨绽放
汽车学院李良静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状况构成了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学生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特点,因而也是高校中的一类“重点”关注群体。作为辅导员老师——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谈心与观察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点,找准学生的需求,不仅要借助国家政策支持他们缓解经济上的困难,更要从源头进行思考,“授人以渔”,做到“扶困”又“扶志”,帮助他们形成自立自强的品格,引导他们能够在困境中奋进。
一、案例概述与分析
小李(化名),男,20岁,来自一个偏远的农村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以维持生计,小李自小便与祖父母相依为命。性格内向且胆小的小李,在学习上一直勤奋刻苦,但由于资源有限,他的成绩虽然排在学校前列,但总成绩并不高。高中毕业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到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求学,成为了村里少有的大学生之一。
进入大学后,小李很快便感受到了经济压力。高昂的学费、生活费以及日常开支让他倍感焦虑。他不敢向同学提及自己的困境,总是默默承受着一切。由于性格原因,他也不太愿意主动寻求帮助,这也使得他的大学生活初期充满了挑战和不安。

二、解决思路与实施方法
1.深入了解,建立信任桥梁
辅导员老师首先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与班级同学的交流,初步了解了小李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随后,辅导员主动邀请小李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谈话,创造了一个安全、无压力的环境,让小李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在谈话中,辅导员耐心倾听,用同理心去理解小李的处境,逐渐建立了师生之间的信任桥梁。
2.综合施策,缓解经济压力
针对小李的经济困难,辅导员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他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协助小李申请国家助学金、学校励志奖学金以及各类助学金项目,确保小李能够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以完成学业。另一方面,辅导员还帮助小李寻找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如图书馆助理等,让小李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劳动赚取一定的生活费。此外,辅导员老师还向院领导反映了小李的情况,向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交了申请,争取到了临时困难补助等额外支持。
3.心理疏导,树立自信心
意识到小李性格内向且胆小可能对其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辅导员特别注重对他的心理疏导和自信心培养。他邀请学院负责心理专项工作的老师为小李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小李认识并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同时,辅导员还鼓励小李参与各类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如学生会工作、志愿服务等,让小李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逐渐树立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4.提供平台,促进全面发展
为了促进小李的全面发展,辅导员还积极为他提供各类锻炼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他鼓励小李参加专业竞赛等,激发小李的专业才能和创新能力;同时,他还推荐小李加入学生社团,让小李在兴趣爱好的驱动下结交更多朋友,拓宽视野和人际交往圈子。通过这些平台的锻炼和展示,小李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还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三、工作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与成长,小李在学业和个人能力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他的成绩稳步提升,多次获得奖学金表彰;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在临近毕业之际,小李凭借优异的成绩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功争取到了一家国企的实习机会,而这家企业的人才招聘要求是本科学历,小李成为了唯一一个依靠专业能力被录取的专科学生。这次实习不仅为他提供了宝贵的职业经验,更为他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李的成长故事充分展示了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综合施策缓解经济压力、心理疏导树立自信心以及提供平台促进全面发展等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帮助贫困学子解决了眼前的困难问题,更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案例启示与思考
1.个性化关怀与精准帮扶的重要性
小李的案例深刻揭示了在学生资助工作中,个性化关怀与精准帮扶的不可或缺性。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和成长需求,因此,仅仅提供经济上的援助是远远不够的。辅导员通过深入了解小李的具体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帮扶计划,不仅解决了他的经济困难,还关注到了他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这种全方位的关怀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2.心理疏导与自信心培养的长远意义
案例中的心理疏导和自信心培养环节,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贫困学生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积极的鼓励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困难,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也是提升学生自信心和社交能力的有效途径。
3.持续跟踪与动态调整
学生资助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跟踪和动态调整的过程。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学校应建立健全的跟踪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最新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帮扶措施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