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齐一璇、许文秀 通讯员刘晓艳)桃花嫣红,垂柳依依,春意浓浓。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在“一站式”学生社区里精心举办了“剪出‘石榴籽’,折就‘同心圆’”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来自祖国各地的各民族青年学生代表,在“传承非遗技艺+体验时尚手工+承袭传统文化+节日慰问交流”的丰富活动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的“石榴花”开得愈发绚烂、愈发紧密。
剪红裁春,纸艺传情
“大家将折好的图案,沿着虚线进行裁剪。裁剪完成后,轻轻打开,一幅‘春暖花开’的精美窗花便呈现在眼前。”主持人一边详细讲解,一边展示着大幅中国红的“春暖花开”剪纸成品。那大红的窗花剪纸,瞬间将在场的师生带入了过年的喜庆氛围中。
“这是我第一次亲身体验剪纸技艺。每年春节期间,我们家也会挂春联、贴窗花,今天参与制作,我深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与魅力。” 新疆维吾尔族同学其曼古丽・热合曼提说道:“这个剪纸,我很熟悉,小时候过年,家里的窗花和春联就是这样一刀一刀刻出来的。在蒙古族家庭过年时挂上窗花和春联,可见剪纸技艺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标识。” 蒙古族教师刘晓艳回忆起儿时的场景,满是感慨。
话题一经开启,在场的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过年的方式充满好奇,纷纷询问过年习俗是否相同。“我们过的春节和大家一样,但我们的肉孜节,就如同你们的‘年’”,喀什维吾尔族男生库伊提耐心解答。就这样,大家一边剪纸,一边热烈交流,很快,一幅幅色彩斑斓的 “春暖花开” 作品便诞生了。各民族青年在传承非遗技艺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见识,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褶花盈梦,情系一家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学习折褶皱玫瑰花。这漂亮鲜艳的手工玫瑰花,能为生活增添不少美好色彩。请面对面的同学组成一组,每 4 人齐心协力完成一个手捧花。在制作过程中,每组分享一个本民族的传统手工技艺。” 主持人明确任务要求后,便开始动手示范褶皱玫瑰的制作方法。
“来武汉读书,让我接触到了许多新鲜事物,这种陶冶情操的手工制作也是头一回体验。我们新疆的传统手工艺,除了大家熟知的美食,还有和田地毯、维吾尔族花毡,只是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我一时难以详尽表述。” 维吾尔族男生麦麦提真诚地说道。
“我们满族有刺绣,也叫‘针绣’‘绣花’,一般是待嫁姑娘在娘家准备的包袱活。通常选用家织白色土布作底衬,在上面用针绣出牡丹花、鸳鸯等鲜艳图案,用于装饰幔帐、门帘、被面、枕套等婚房用品。” 性格开朗活泼的锦州姑娘张彤彤抢着介绍。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非凡,不知不觉间,桌上摆满了形态各异的褶皱花。大家在五彩斑斓的花海中合影留念,还相约利用假期前往对方所在的城市旅游,亲身感受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

鸢飞寄思,春野念怀
30 余名来自大江南北的各民族青年学生齐聚连心湖广场,缓缓放飞他们亲手绘制的风筝。在蓝天白云之下,他们放飞的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先辈的深切缅怀,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期许。
“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 土家族学生小李参加活动后有感而发。“参加今天活动的同学,从新疆到海南、从黑龙江到云南,可谓来自五湖四海。然而,说起儿时的回忆,大家竟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有绘制纸鸢、放飞风筝的童年经历。传统文化早已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校自治委学生干部小于说。

布染绮梦,扎彩拾光
“在对美的追求上,我们的祖先早已走在世界前列。早在秦汉时期,‘染缬’技术就已用于点缀生活,盛唐时期,扎染产品更是广泛应用于妇女服饰,‘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的时尚流行色。”当主持人展示唐朝妇女身着靛蓝色印满海棠花衣裙的图片时,在场的各民族学生不禁发出阵阵惊叹,随后纷纷拿起白色方巾,按照主持人的指导,动手扎结、浸染。
“今天真是被老祖宗的智慧所震撼。古人用勤劳和精湛的技术,为平凡生活增添了绚丽色彩,这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不仅要热爱生活,更要将老祖宗的心血传承并发扬光大。” 重庆土家族男生激动地说。“

我们云南白族的扎染深受现代人喜爱,风格朴素自然,蓝地白花,清新雅致,是人们日常穿戴以及旅游时馈赠亲友的佳品。” 来自云南的白族小姑娘满脸自豪。
半个小时后,满怀期待的各族学生小心翼翼地展开亲手扎染的作品。看着湛蓝底色上绽放出的美丽图案,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女同学欣喜不已:“这是一次奇妙无比的体验,感谢学校为我们创造了与古人对话的机会,还让我结识了这么多好朋友。刚才我把作品发给妈妈,她也说非常漂亮。”
闲话家常,亲如一家
清明小长假前夕,新疆派驻教师纪承乾始终牵挂着因路途遥远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新疆各族学生。他依照北方习俗,买来花生、瓜子,与 20余名学生围坐在一起,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亲切交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他们聊家常、谈成长、话团结。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完美食、肉孜节,又开始规划毕业就业。部分新疆男同学有着强烈的留汉留鄂意愿,纪老师鼓励他们学好专业课,充分借助党和国家的扶持政策。民汉一家亲,在内地同学的帮助下,每个人都能在内地落地生根、发展事业。
戴眼镜的新疆男同学感慨万千:“学校今天举办的这个活动,让我仿佛回到了家。” 从小生活在新疆的库尔兹说道:“和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只有我有勇气远赴武汉读书,其他人都不敢离开家乡。今天又结识了和我一样勇敢远离家乡来汉求学的伙伴,让我备受鼓舞。我们要感恩党和政府提供的好政策,各民族同学一定要紧密团结,互帮互助”。

2024年以来,为做好全校 1500 余名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工作,学校召开少数民族学生代表专题座谈会 10 余次,解决了少数民族学生在课程设置、生活饮食、运动设备等方面的问题 28 项,投入兜底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物资 300 余万元。学校始终牢记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交流为桥梁,以育人为根本,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更多青年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